这个时候,我们发现还可以强化一下那种“幽深而剔透”的文艺感,这时候就需要调整【色阶】了。
参数如图:
大功告成了
同理可以修出如下的效果:
二、“褪色”
所谓“浓淡相宜”,说的就是根据要表达的不同主题,或者说希望在照片中通过色调来反映的感觉来决定调色方案。对于需要最大限度突出主体的微距生态片来说,用上述的“加深”方法来制造“质感”,可以给人一种空灵的文艺感。但也有很多情况,我们希望照片的主体跟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结合在一起,互为映照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用到第二种方法,即“褪色”——让颜色退守到能够最大限度地跟主体融合的地步。
如果原图是一种嫩绿的基调(如这张图),完全可以按照修【日系人像】的思路进行调色。典型的日系人像风格,给我的感觉就是画面通透,高光泛青而暗部加黄,整体色彩偏淡,让人物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。同理,在微距生态片里,为了让绿色(尤其是嫩绿色)不显得平淡或庸俗,可以参考日系人像的套路。
修图的整体思路是:降低绿色的饱和度,增加绿色的亮度,亮部增加蓝色,暗部添点黄色。由于嫩绿色往往会被识别为黄色、绿色和浅绿色,所以在HSL里,主要是对这三种颜色进行调整,降低三者的饱和度,视情况增加其明亮度。如果图中有橙色的元素,则可以调动一下红色。在【色调分离】中,进行典型的日系人像手法:高光部分增加青色/蓝色,饱和度尽量不要太高;阴影部分增加黄色,饱和度也不宜太高。
第一种方法“加深”所调出来的照片与这种“褪色”方法调出的有着较大的区别,前者给人一种“空灵”的文艺感,后者给人一种清新的文艺感。
三、“变色”
如果觉得老是用绿色缺少点情趣,可以进行一场“偏色的冒险”,也就是“跟绿色打交道”的第三种情况——变色。如下图,绿色的生态片往往给人一种冷调的感觉,如果偶尔把满屏的绿色转换成暖暖的黄色,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文艺方式。
变色的方法很简单:在ACR的HSL里把绿色和浅绿色的【色相】往最左边拉,整体的绿色画面就会偏向黄色。这是让画面由绿色转变成黄色的关键。根据不同的效果追求,相应地改变黄色和绿色的饱和度、明亮度。在文章开始的时候我提过,最好用RAW格式拍,在进行变色处理的时候,RAW格式所保存的最大限度的图像信息,能够让画面最小程度地受损。
根据相同的原理,通过“变色”处理还可以修出这样暖暖的、柔柔的感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