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line / 热线电话
Hours / 服务时间
9:00 AM - 18:00
PM
周末清晨九点,当大多数年轻人还在补觉时,25岁的插画师小林已经背着相机冲进了老年大学教室。她熟练地和银发同学们打招呼,然后架好三脚架——这是她连续第三周来蹭"老年大学摄影课程"了。
当银发课堂遇上Ins风在成都某老年大学的走廊上,挂着学员作品的电子相框循环播放着令人惊艳的城市大片。仔细看署名会发现,三分之一的作者年龄还不到30岁。"我们班现在有7个'编外学员',"执教三十年的王老师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班级群,"他们管这叫'跨代摄影局'"。
作为"成都摄影培训王老师"的主理人,这位资深导师最近开发了一套特别的混龄教学法:"老年人擅长静物和纪实,年轻人精通后期和短视频,他们互相教学的样子特别动人。"
为什么年轻人爱上"夕阳红课堂"?在小红书#老年大学摄影课程#话题下,3.2万篇笔记揭露了真相:
"跟着王老师学构图,比我大学选修课实用多了,"95后博主@相机吃灰中在vlog里展示自己拍摄的川剧老人特写,"关键是爷爷奶奶们会真心夸你的作品,这种成就感太治愈了。"
跨代摄影的化学反应在最近火爆抖音的"爷孙摄影挑战"中,老年学员用胶片机拍赛博朋克,年轻人则用数码设备复刻80年代影楼风。这种创意碰撞让"成都摄影培训王老师"的线下课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。
"其实摄影器材不分年龄,"王老师正在调试一台跨越40年的老相机,"就像我们的课堂,60岁和20岁看到的晚霞,在取景器里一样美。"
下课铃响起时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72岁的李爷爷请教如何拍出有故事感的菜市场照片。窗外阳光正好,镜头里银发与挑染的蓝发相映成趣——这大概是最生动的世代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