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line / 热线电话
Hours / 服务时间
9:00 AM - 18:00
PM
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,00后们早已习惯用手机镜头记录生活。但当摄影遇上思政课,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?成都摄影培训王老师用三年时间探索出一条让年轻人"上瘾"的思政教育新路径——用影像语言讲述中国故事。
一、九宫格里的家国情怀王老师的课堂上,学生们最期待的环节是"城市记忆采集"。拿着相机穿行宽窄巷子,00后学员小李发现:"原来拍老茶馆的铜壶,能读懂非遗传承的坚守;记录社区防疫志愿者,比刷短视频更让人动容。"这种沉浸式教学,让成都摄影培训王老师的课程在B站上获得百万播放量。
二、滤镜背后的价值观"调色不仅是审美选择,更是价值表达。"王老师常举这个例子:给乡村振兴题材加小清新滤镜,还是用纪实风格呈现?不同的处理方式传递着对乡村的不同理解。有学员在朋友圈晒出"脱贫攻坚对比图",获得区融媒体中心转载,这正是摄影课程思政最生动的实践成果。
三、打卡热点的深度解读针对年轻人热衷的网红打卡现象,王老师开发了"景点二重曝光"技法教学。学员小张用这个方法将太古里的时尚橱窗与老成都街景叠加,作品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收录。"成都摄影培训王老师教会我们,网红地标也能拍出文化自信。"小张在作品说明中这样写道。
四、Z世代的影像思政课从vlog创作到小红书运营,王老师将新媒体传播规律融入教学。00后学员创作的"红色地标创意合影指南"系列,用汉服换装、错位摄影等年轻化表达,让党史教育收获10w+点赞。这种"不说教"的思政教育,正在成都摄影培训王老师的课堂上绽放独特魅力。
当年轻人开始用镜头思考时代命题,摄影就超越了技术层面,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纽带。正如王老师所说:"最好的思政教育,是让学生自发举起相机记录这个值得热爱的时代。"